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邹延欣的博客

邹延欣的书斋名为“紫烟楼”

 
 
 

日志

 
 
关于我

生在广东,长在山冲。 家贫如洗,但是中农。 本科毕业,投笔从戎。 老记八年,图文进宫。 廿载输记,高级正公。 官山有虎,猴亦称雄。 本职亏本,副业兴隆。 百般爱好,无一精通。 诗词书画,兴趣犹浓。 摄影文艺,情有独钟。 电视专访,两度推崇。 退休伊始,返老还童。 神闲气定,目明耳聪。 周游世界,天马行空。 走南闯北,游西逛东。 天伦之乐,乐在美中。 日夜指示,老当网虫。 双料名博,岂敢冒充?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2010-07-20 12:02:10|  分类: 欧陆风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 紫烟楼楼主 - 邹延欣的博客

 

【原创】                               比萨斜塔的奥妙

                                                                      《欧陆风情》(14)

                                                                               邹延欣

 

按照旅游团的行程安排,意大利是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由于意大利的旅游名胜景点相当多,因而我们在意大利境内逗留的时间也相应长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玩的时间就变得充裕。相反,显得更加紧凑,马不停蹄,赶路匆匆。我们早餐后从威尼斯出发前往比萨,车程360多公里,中午时分抵达比萨后,下午随即游览了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然后又乘车赶往佛罗伦萨住宿。

我早在读小学时就曾听老师讲过比萨斜塔,长大后对比萨斜塔的名字自然听闻得更多,但百闻不如一见。这回来到它的面前,简直让我大吃一惊。天哪!怎么斜成这个样子!游客们爬到塔顶上去,如同“细佬仔剃头”(粤语)-----太危险了。但导游一个劲地帮我们团友们打气,于是我也壮着胆随大流上到近乎塔顶的八楼。身处其中,举目瞭望,倒是找不到“斜”视的感觉。

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原是比萨教堂的钟楼,始建于1173年8月9日。至今未知设计者,当时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八层圆形塔楼建筑,高54.8米。但5年后的1178年,当塔楼建到第三层时发现塔身往东南方倾斜,为此工程被迫暂停。1213年塔楼工程继续,并刻意将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但这只是建造者们自作多情,塔楼根本就不买账,1278年建到第七层时,塔身仍然不呈直线,于是工程再次暂停。1360年,在工程几乎停工一个世纪后,塔楼继续修建,1372年,设计摆放7口钟的顶层终于完工,但塔楼仍然不断倾斜。建成之初,塔顶中心点已向南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

为了探究地基的形态与对原来设计的猜疑,1838年在原本密封的塔底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没想到这一挖掘行为导致塔基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造成地基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危险现象。事后的勘探结果表明,这次开挖工程加剧了斜塔倾斜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才不过5厘米。之后,斜塔倾斜速度趋于平稳。

根据文献记载,斜塔历经600多年,虽然倾斜速度缓慢,大约每年倾斜约1毫米,但“零星怕计”(粤语),至今已倾斜5.5度,塔身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倾斜(偏离垂直线)4.5米。从外观“自然姿势”上看,如今比萨斜塔岌岌可危,望而生畏,似乎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由于倾斜程度过于危险,比萨斜塔曾于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开放。接着组织了世界各地有关专家对斜塔进行了多次联合“会诊”,并采用了中国专家的拯救方案。经过12年的修缮,耗资约2500多万美元,斜塔终于被扶正44厘米(专家们表示有信心扶正50厘米)。经专家们反复论证后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斜塔300年内将不会倒塌。于是2001年12月15日起比萨斜塔恢复向游人开放。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对比萨斜塔维护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专门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全面评估了任何一个可能导致倾斜加剧的危险可能性,并研发出阻止继续倾斜直至逆转倾斜的方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萨斜塔不会倒塌,游人尽管放心参观。

为什么比萨斜塔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倾斜,且在过去800年间斜而不倒?个中有何奥妙?真相何在?我在这里不妨将相关史料概述一下。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14世纪,争论中有两种论调:一种论调认为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另一种论调认为是当初设计者和建筑师有意而为之,即是故意建成倾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意与故意。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从事观测和研究比萨斜塔的专家们,对斜塔的全部历史档案以及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现代先进仪器、设备和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勘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倾斜是由斜塔的底层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由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从最新挖掘的土质表明,尽管当年塔楼的设计和建造都是垂直的,但因为斜塔是建在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在建造当时斜塔就已开始下沉。这就是造成塔楼倾斜的真正原因。

据从事观测比萨斜塔的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的倾斜还有方位上的微妙变化,塔身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研究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多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中心超出塔身外缘而倒塌。但比萨斜塔服务局人员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过去几百年不倒与今后几百年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不管如何,事实上比萨斜塔倾斜了八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斜而不倒”,其中奥妙在哪里?据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奥妙”就在于建造塔身的石砖,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之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的断裂。话虽这么说,但他认为这只是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真正的奥妙还有待弄清。

尽管比萨斜塔几百年来斜而不倒,但人们还是对斜塔提心吊胆,不怕一万,最怕万一。于是1934年实施了一个基础防水拯救工程,在地基及四周“喷”入了90吨水泥。殊知事与愿违,谁也没料到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为此,比萨人对那些扶正斜塔的拯救建议和行为深恶痛绝,因为他们坚信斜塔就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虽然也时刻关注斜塔的命运,但更多的是为比萨拥有这座斜塔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毫无疑问,比萨斜塔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当然出自于它站立的自然姿势倾斜了,而且斜得离谱。另外,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顶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这无疑使比萨斜塔更加闻名遐迩。但是,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即使后来没有倾斜,也将会是欧洲最著名的钟楼之一。由于塔身“斜”的缘故,曾有过塔楼顶上只悬挂一口撞钟但从未撞过一次的历史记录,这样毕竟使斜塔成为一座象征性的钟楼。另外,比萨斜塔的圆形设计充分体现了中世纪意大利建筑的独特风格,白色闪光。装饰格调也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乳白色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在阳光照射下墙面的光亮与阴暗面的强烈反差,使圆形钟楼内的圆柱给人以相当沉重的视觉假象。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它与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同属于11—14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的罗马式建筑。1987年,比萨斜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比萨斜塔坐落在比萨城北面大片草坪的奇迹广场上。我想,这个“奇迹”的名字恐怕是属于出现奇迹的斜塔,但是作为安放斜塔的广场,难道就不能叫奇迹广场吗?

 

                                                                               紫烟楼楼主   2010年7月20日 于广州

  评论这张
 
阅读(86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