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邹延欣的博客

邹延欣的书斋名为“紫烟楼”

 
 
 

日志

 
 
关于我

生在广东,长在山冲。 家贫如洗,但是中农。 本科毕业,投笔从戎。 老记八年,图文进宫。 廿载输记,高级正公。 官山有虎,猴亦称雄。 本职亏本,副业兴隆。 百般爱好,无一精通。 诗词书画,兴趣犹浓。 摄影文艺,情有独钟。 电视专访,两度推崇。 退休伊始,返老还童。 神闲气定,目明耳聪。 周游世界,天马行空。 走南闯北,游西逛东。 天伦之乐,乐在美中。 日夜指示,老当网虫。 双料名博,岂敢冒充?

【史海寻针】(17)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别称)  

2009-09-06 21:31:54|  分类: 史海寻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别称)

                                    邹延欣  编著      

   

 中国人对人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呼。一个人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牙牙学语到上学求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闲居,经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漫漫人生之路。这段人生路,大体上有几条杠杠去划分不同的年龄段: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

在划分不同年龄段時,国人态度认真,界定颇为严谨。不是吗? 在现代社会,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四儿”、“四年”:

胎儿-----指已怀孕但还未出生的;

“婴-----出生后未满一百天的;

幼儿-----出生后超过一百天但未满三岁的;

儿童-----3 ~ 6岁(未上学的);

少年-----7 ~ 15岁(正在上小学或初中低年级的);

青年-----16 ~ 28岁(按共青团内划分青年标准,原为28岁以下,后指35岁以下);

中年-----35 ~59岁(按共产党内提拔年轻干部年龄标准,原为45岁以下,后指35岁以下);

老年-----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

以上只是现代中国人对人生不同年龄段的粗略划分和叫法。如果上溯到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叫法,要比现代复杂得多,叫法也多种多样。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字里行间中,对人生不同的年龄段多有不同的表述,经过演化,传至后人,引为别称。正如农历一年中的12个月,各个月份都有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别称(共有别称116个,详见本博主日志)。为有助于网友们大体了解和大概知晓有关人生不同年龄段的别称,本博主根据有关史料,特编撰《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别称)》专题资料如下: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别称)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提孩)-----指2--3岁的儿童。

垂发-----泛指童年。

童龀---指7--8岁,泛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岁而龀”(乳牙脱)。

总角-----指8--14岁,泛指幼年。(总角:把垂发扎成两结,在头顶上扎成髻,象两个羊角)

束发-----指男子年满15岁,泛指未成年的青少年。(束发:把“总角”解散,把头发扎成一束盘在头顶上)

豆蔻-----指女子13---16岁,泛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豆蔻:初夏开花的植物)

及笄-----指女子年满15岁。笄:音“基”,盘发用的簪子。把头发盘起来打成结,用簪子绾(音“挽”)住。

志学-----指15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弱冠-----指男子20岁时。(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加冠加笄)

而立-----指30岁。孔子《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40岁。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指50岁。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指60岁。孔子《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又称60岁为“花甲之年”。

从心所欲-----指70岁。见孔子《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又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音“貌迭”)-----泛指七、八十岁。

------指80岁。

耄期-----指90岁。

期颐-----指百岁。


                                                                                    紫烟楼楼主:邹延欣 编著

------------------------------------------------------------------------------------------------------------------------------  



                                                                                                 

  评论这张
 
阅读(65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